那一刻,我真的觉得自己被理解了|读李惠贞《给未来的读者》
书看得杂,没有特定的偏好,也从不拘流派。
喜欢的作家横跨年代和风格,从顾城、夏宇、余光中、席慕蓉,到苏童、村上春树……
我沉浸在一首诗里,也可以某个小说里的场景中停驻很久。
有时一句话打动我的,并不是它说了什么,而是它唤起了什么。
最近读到李惠贞,某种默契般的直觉让我一口气买了她好几本书。
她的文字不炫技,但有光——像黄昏时刻的光,温暖,却刚好。
第一本打开的,是《给未来的读者》。
没想到第一篇开始,就被击中了。
不是因为她写阅读。而是因为她写得太诚实了,诚实到让我有点感动。
更重要的是:我突然觉得,自己这些年对阅读的感受,终于被某人说了出来。
「杂」不是坏事,是一种多样性
她在书里说,有人觉得她书读得很杂,好像「杂」是一种不正常。但她说:
「杂才合理。因为人是复杂的。如果我们是自由的阅读者,杂才自然。杂,代表的是多样性。」
看到这句我真的想跟她击掌。我就是那种看书全凭感觉的人。
没有固定书单、没有目标导向、甚至没有「读完一本书」的执念。
这年头,我们太习惯让阅读变成任务。要看得快、要有产出、要能讲出心得。
但我觉得阅读最美的地方,从来不是在于「完成了什么」,而是在过程中你碰到了什么。
一首诗,有什么用?
书里有一段话我很喜欢:
「我不从『有用』的角度看待阅读……一首诗有什么用?夕阳、星空、孩子的微笑,有什么用?促成生命中美好时刻的事物,大都不那么『有用』。」
我看到这段的时候,真的停下来想了一会儿。
我们到底从什么时候开始,把阅读跟「有用」绑在一起的?
小时候翻书、看故事、读诗,其实都不是为了考试或成就感。只是单纯觉得喜欢,就一头栽进去。
现在,我们读书好像都必须要能说出个什么——输出心得、带来影响、读完一整本。
但李惠贞提醒我:不是的。
阅读本身,就是值得的。就算你只记得一句话,那也够了。
书是镜子,不是地图
过去我常觉得,每本书是一个世界。看得多,就像开地图,可以跑更多地方。
但这本书让我意识到,其实书更像一面镜子。
你特别记得某句话、对某段描写特别有感觉,那些都不是偶然。
那是因为你内心已经藏着那个画面、那个声音、那个情绪。书只是帮你照出来。
书里写到:
「身体去不了远方,但心灵可以。」
这句我特别有感,尤其是在疫情那几年。
很多人都困在家里,也困在自己的情绪里。我就是靠着一页一页地读,让自己短暂「出走」。
阅读,不是逃避现实,而是给自己一个呼吸口。
哪怕短短二十分钟,也像被什么轻轻托了一把。
不用读完,也没关系
我越来越觉得,有些书不是「用来读完」的。
它不是任务清单,不是闯关游戏,更不是要去考试。
像《给未来的读者》这样的书,它更像是一封写给你的信。
你哪天刚好翻开,哪一篇打动了你,那就是它在等你的时刻。
它没有「要你变好」,它只是静静地陪着你。
让你在某个夜晚,突然有点轻松、有点安定。
然后你也许会对自己说一句:原来我可以这样读,也可以这样活。
书,不是要改变我们。它只是轻轻地提醒我们——
你其实一直都很好,只是有时候,忘了和自己说话。
评论
发表评论